在田间地头,他是手到病除的“农机神医”;在三尺讲台,他是技艺传承的“摆渡人”。1990年出生的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匠杜睿,用他沾满油污的双手和一片赤诚的师心南京配资公司,完美诠释了“工匠”与“老师”的双重角色,为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默默耕耘。
清晨,当阳光还未完全洒向大地时,维修车间里早已响起工具的碰撞声。一台台出现故障的收割机、播种机在他手中“重获新生”。从业十余年,他凭借一手“听声辨位”的绝活和精湛的维修技术,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。
“农机一响,种地不慌。但机器坏了,农民心里就慌了。”杜睿说,“我的责任就是让这些‘铁牛’尽快回到地里干活。” 他的工具柜里,每一件工具都磨得发亮,那是无数个日夜与农机“对话”的见证。对于他而言,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修好机器,更是对每一个零件、每一道工序的极致负责,是对农民兄弟沉甸甸的承诺。
杜睿的另一重身份是金华市婺城区九峰职业学校教师。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带进了课堂。
他的课堂常常设在车间或地头,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,更多的是“实战教学”。“你看,这个部位的磨损异常,平时操作要注意……”他一边拆卸故障零件,一边向围在身边的学生们讲解。他常用最朴实的语言,将复杂的机械原理讲得通俗易懂。对他而言,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拧紧一颗螺丝、更换一个部件,更是要培养他们对技术的敬畏、对责任的担当。
“我自己是从学徒工干起来的,知道好老师有多重要。”杜睿说,“我希望我的学生走出去,个个都是顶呱呱的技术员,能真正为现代农业解决问题。这就是我当老师最大的成就感。”
杜睿的“双面人生”,是“知行合一”的最佳写照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搭建起从实践到理论、再从理论回归实践的桥梁。他不仅修复了冰冷的机械,更点燃了无数学子对农机行业的热爱。
他的一位学生感慨道:“杜老师不仅教我们技术,更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工匠精神。”
杜睿表示,未来他将继续奔波在田间与教室之间,用工匠的巧手守护丰收的希望,用师者的仁心培育未来的栋梁,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“双倍”力量。
(浙江工人日报记者羊荣江 通讯员叶燕芳 胡姱)南京配资公司
龙坤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